“在外互助父母协议”诠释助老新内涵
2025-04-07 09:23:15? ?来源: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“唯有将道德暖流转化为制度保障,让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,才能让每位老人都享有体面尊严的晚年生活。” □木须虫 如果你在地铁站遇到不会买票的大爷,在街上遇到不会用手机导航的阿姨……你会向他们伸出援手吗?“你帮我父母,我帮你父母。我自愿签署‘在外互助父母协议’”。据《西安晚报》报道,近来,有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这样的文字,和其他陌生网友一起约定好,在生活中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、长辈。这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“在外互助父母协议”也成为串联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的情感纽带。 老龄化浪潮下,年轻人自发签署“在外互助父母协议”,以陌生人的善意搭建起守护银发族的安全网。这份没有法律约束的道德契约,折射出代际互助的新范式,也一定程度暴露出社会适老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短板。 当扫码点餐、线上挂号成为生活常态,2.97亿老年群体却时常在数字鸿沟前尴尬无措。地铁站里手足无措的大爷、医院走廊迷失方向的阿姨,这些被镜头记录下的窘迫瞬间,恰是老年群体真实痛点的缩影。年轻网民以“帮人父母即帮己父母”的朴素价值观,将偶然的善举升华为群体性约定,希冀在原子化社会中重建守望相助的共同体。西安网友“猫宁赵”设计的“拍拍卡”,获得36万点赞量,这意味着低门槛的互助模式正唤醒全民敬老意识。 当然,单纯的道德自觉无法替代制度保障。当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阴影尚未消散,代买药品可能引发的纠纷、突发意外中的责任划分,都在考验着善意者的勇气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碎片化互助难以覆盖老年生活的全场景——记不清药名的独居老人、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空巢群体,他们的困境远非陌生人的偶尔援手能够化解。 社会适老化改造的滞后,才是养老焦虑的根源。当无障碍通道建设停留在纸面规划,当社区助老服务流于形式,个体的温暖便只能成为制度缺位的临时补丁。政府需要建立鼓励机制,将“互助协议”纳入社会保障体系,消除信任的瓶颈,通过荣誉表彰、法律风险兜底等举措,激活民间助老力量。公共服务部门更应主动作为,在医疗机构设置助老专员,在交通枢纽保留人工窗口,让“科技向善”真正惠及银发群体。 从“养儿防老”到“全民助老”,这场社会实验展现出文明进步的可能性。但它更应成为一剂清醒剂,倒逼我们直面老龄化社会的深层挑战。唯有将道德暖流转化为制度保障,让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,才能让每位老人都享有体面尊严的晚年生活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